衛伯倫效應 (Veblen effect)
價格越高,這項財貨帶給他的效用越高, 像是一些相當高貴,名貴的物品,價格越高反而可以襯托出自己的身分地位來炫燿,所以就吸引一些相當有錢的人來購買,違反需求法則(ex:勞力士金錶,私人直升機)
著作:
有閒階級論(Theoy of the leisure class)
相關文章:
傳統以生產面為導向的西方社會學,在六○年代後發生了轉向消費面的變化。美國社會學家衛伯倫(T. Veblen)在一八九九年出版的《有閒階級論》中,一書中,便提出「炫耀性消費」(conspicuous consumption)的觀念。即,富人透過炫耀自己的悠閒生活,以及無須從事「有用」的勞動,來表現出自已相較於他人的尊貴之處。這些富人喜歡用消費的方式,來展示自己到手的財富。也就是說,過去韋伯所說的清教徒精神—辛勤地工作,已經不再是人我分別的依據,而衛伯倫在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,已經觀察到這種改變了。然而,這種現象並非美國所獨有,德國社會學家齊穆爾亦對現代性多有描述。
直到一九七○年代,當Bourdieu提出以「生活風格」(lifestyle)作為研究社會不平等的新分析面向,影響可謂相當深遠。Bourdieu認為,「社會空間」有兩個層面,一個是「社會位置」,另一個是「生活風格空間」。社會位置指的是個人的客觀生活條件,而具有相同位置的人則組成了某一階級;生活風格則是行動者在象徵體系中的外顯行為。其中,將客觀的社會位置與外顯的生活風格相連結的是「慣習」。亦即,客觀的生活條件塑造了慣習,而慣習又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。換言之,對Bourdieu而言,生活風格是階級在象徵體系中的外顯形式。Bourdieu在《Distinction》一書中,談的是「階級品味與生活風格」(class taste and lifestyle),而在他之後研究生活風格的後繼者,亦將生活風格是為階級或階層的表現。
出處:
消費的隱匿與浮現:西方社會變遷與社會學理論的變革
http://www.cc.ncu.edu.tw/~csa/journal/52/journal_park394.htm
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
衛伯倫 (Veblen) 的炫燿性消費 (Conspicuous Consumption)
張貼者:
Ad-Master-Kimo
於
清晨6:19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